2012年起,我國“現役”和“后備”工程師數量排名世界第一;2010年起,中國科技論文被SCI數據庫收錄數量排名世界第一;2011年起,中國超越美日成為世界上申請專利最多的國家。但是這三項看似風光無限的世界第一,卻沒有改變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的無奈,在全球產業布局中,仍然暫時不能改變“世界工廠”的尷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創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新常態下,唯有創業創新才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4-2015)》(GCR)顯示,按照世界上公認有20個左右的國家和地區步入創新型國家(地區)行列來劃分,可將GCR的114項二級指標中排名前20位的指標界定為“優勢指標”,21-70位的指標界定為“中等指標”,71-144位的指標界定為“弱勢指標”。
按照GCR報告,中國的弱勢指標達22項,占全部指標的1/5。弱勢指標主要表現在人才創新創業的管理支撐(創業所需的時間、創業所需程序的數量、投資者受保護強度、工資決定的靈活性、法定權利指數、審計和報告的強度、公司董事會的效力、客戶取向度等)、經濟技術基礎(進口額占GDP的比重、最新技術的可用性、國際互聯網帶寬流量、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個人互聯網使用率、外商直接投資和技術轉讓、企業技術吸收消化能力等)、商業環境及經濟環境(貿易關稅、投資激勵對稅收影響、總稅率在利潤中的占比、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外匯擁有權等)、知識基礎(教育系統的質量、數學和科學教育質量等)等方面。
這些弱勢指標的分布,表明中國人才在創新創業中得到的管理支撐很弱,受到的制度障礙很強。這些數據均顯示了在商業運營環境中的諸多方面還不成熟,抑制了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現行教育、科技體制不利于培養創新創業人才,與卓有成效的經濟體制改革極不相符,亟待變革。GCR數據還顯示,中國人才在自主創新方面的嚴重不足,不僅與世界七大工業國和大部分OECD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在金磚五國之中也不具有優勢。
須進一步解放思想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
首先,要進一步更新人才觀念,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產力。要進一步確立“人才本位”的理念,讓企業家、科學家、工程師真正成為社會上最受敬仰的人,優先創新促進人才價值實現和升值的制度環境。
其次,進一步破解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讓人才真正自由地流動起來。包括制定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基礎性作用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調整戶口遷移政策;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等等。
第三,要通過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改善人才競爭的制度環境。在西方發達國家,人才競爭主體和用人主體都是以私營企業為主導的社會力量。而在目前的我國,招才引智的積極性主要在政府或一些事業單位而不是企業,企業尚未成為人才競爭的主體。
第四,堅持“以用為本”的方針,把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圍繞用好用活人才創新體制機制,提高人才效能,積極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貢獻才智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條件,努力做到用事業造就人才,用環境凝聚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好的人才加上好的制度和機制才是生產力。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人才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須拿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銳意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勵創新。
首先,以產學研為平臺,實現技術創新,孵化創新企業,孕育創新創業人才。推動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與大型企業結盟,共同組建高技術研發中心、高技術轉移中心、孵化基地,形成完整的技術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和服務鏈。
其次,從體制改革入手,實現制度創新,支撐人才創新創業。重大科技創新突破需要相應的創新體制和科學管理機制作保證。當務之急是變革管制型政府,建立服務型政府,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公共產品和高效率服務。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體制與運行機制,鼓勵績效優先、競爭合作,促進持續發展、流動開放。
在新一輪全球增長面前,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中國經濟要走向創新驅動、向中高端邁進,關鍵是要發揮“人”的智慧和積極性。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要通過政府放權讓利的“減法”調動社會創新創造熱情的“乘法”!